【端午节又称为什么节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端午节也被称为多种名称。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节日的文化背景。
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节日。它起源于古代对自然节气的观察和对神灵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不同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的习俗和文化,赋予了端午节不同的名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别称及其来源:
- 端阳节:因“端午”即“初五”,而“端”有开始之意,故称“端阳”。
- 五月节:因其在农历五月初五,故称“五月节”。
- 龙舟节:因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故得名。
- 粽子节:因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故称“粽子节”。
- 重午节:因“五”与“午”同音,故称“重午节”。
此外,还有“艾节”“菖蒲节”等别称,主要源于端午节时悬挂艾草、菖蒲等驱邪避疫的习俗。
二、端午节别称一览表
别称 | 来源/含义说明 |
端阳节 | “端”为开端,“阳”指阳气,寓意初夏时节的开始。 |
五月节 | 因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故称“五月节”。 |
龙舟节 |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因此得名。 |
粽子节 |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故称“粽子节”。 |
重午节 | “五”与“午”同音,古时称为“重午”,故称“重午节”。 |
艾节 | 五月五日挂艾草、菖蒲以驱邪避疫,故称“艾节”。 |
菖蒲节 | 端午节时人们常悬挂菖蒲,象征辟邪,故称“菖蒲节”。 |
三、结语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从“端阳节”到“龙舟节”,每一个别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