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是什么】一、
“今大道既隐”出自《礼记·礼运》篇,是儒家经典中关于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对比的重要篇章。文章通过描述“大同”与“小康”的不同社会形态,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本文将对“今大道既隐”的原文进行摘录,并提供对应的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白话翻译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现在,大道已经隐去,天下成为一家之私。 |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 每个人都只亲近自己的亲人,只养育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自己所用。 |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人心险恶不再兴起,盗窃和作乱之事也不再发生。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所以外面的门不必关闭,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
> 注:以上文字节选自《礼记·礼运》中关于“大道既隐”的部分,反映了儒家对理想社会(大同)与现实社会(小康)的区分。
三、思想内涵简析
“大道既隐”一语,揭示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大道”未隐之时,人们共享资源、公平公正;而一旦“大道”隐去,社会便进入“家天下”,人与人之间开始自私自利,道德逐渐衰落。
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理念,也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语
“今大道既隐”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通过了解这一段经典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